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pg电子赏金船长带点杀不 > 新闻动态 > 唐朝称得上元帅的10大武将排名!李靖1,郭子仪2,薛仁贵得靠后站

唐朝称得上元帅的10大武将排名!李靖1,郭子仪2,薛仁贵得靠后站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在唐朝,挂着“元帅”头衔的,尤其是那种统领全国或者方面大军、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,其实非常非常少,基本只在王朝面临巨大危机时才临时任命。

往往只有指挥过大规模军团作战,独当一面,或在重大战役或国家战略方向上立下决定性功勋的才能称得上统帅。按照这个标准,咱们来聊聊唐朝真正能称得上“帅才”的十位顶级名将,看看他们凭什么能挂这个“帅”印。

图片

李靖

李靖,这个名字在唐朝军事史上就是“天花板”的代名词。他原本是隋朝旧将,眼光毒辣,早早看出李渊父子能成事,投奔了大唐。他的军事生涯,简直就是为大唐开疆拓土、扫平强敌而生的。他的统帅能力,那是经过李世民这种超级军事家亲自认证的顶级水平。

李靖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快、准、狠。他最经典的战例就是灭东突厥。当时东突厥还是北方的霸主,颉利可汗嚣张得很。李靖作为定襄道行军总管,带着几万精锐骑兵,在冰天雪地里玩了一出千里大奔袭。

图片

他行动如风,颉利可汗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,就被李靖奇袭了老巢定襄。颉利吓得魂飞魄散,想假装投降拖延时间,李靖一眼看穿,毫不犹豫,亲率精骑一万,带着二十天干粮,在严寒中再次长途奔袭,最终在阴山彻底击溃颉利主力,活捉了这位草原霸主。

这一仗,直接把称霸北方的东突厥给灭了!后来,他又以六十多岁高龄,挂帅西征,指挥侯君集、李道宗等名将,翻越世界屋脊,一举平定吐谷浑,为大唐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要道。李靖指挥的军队规模,动辄数万,甚至十多万,而且常常是长途奔袭、深入敌境,难度极大。他留下的《李卫公兵法》更是军事思想的瑰宝。

图片

郭子仪

如果说李靖是大唐开疆的利剑,那郭子仪就是大唐危难之际的擎天柱。这位老爷子活了八十五岁,历经七朝,在安史之乱这场几乎把唐朝掀翻的滔天巨浪中,他硬是用自己的威望和能力,把船给稳住了。

安史之乱爆发,唐朝正规军被打得稀里哗啦,两京(长安、洛阳)都丢了,皇帝都跑路了,国家到了崩溃边缘。郭子仪临危受命,出任朔方节度使(掌握西北精兵),后来又挂天下兵马副元帅(正元帅是太子),实际指挥平叛全局。他最大的功绩是收复两京。这不仅仅是军事胜利,更是政治上的强心针,让天下人知道大唐还没亡。

图片

他指挥的军队规模庞大,汇集了朔方军、回纥援军以及各地勤王兵马。他靠什么来平衡各方势力的呢?靠的就是仁德。他对士兵宽厚,赏罚分明;对盟友(比如回纥)以诚相待,甚至单骑入回纥营,靠个人魅力化解了回纥可能的背叛危机,共同击退了吐蕃入侵。他一生多次被猜忌、被解除兵权,但只要国家有难,一声召唤,他立刻出山,毫无怨言。吐蕃、回纥这些强敌,一听郭子仪复出,往往就吓得退兵。他的存在本身,就是大唐中期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图片

李勣(徐世勣)

李勣,原名徐世勣,后来被赐姓李,就是民间演义里大名鼎鼎的徐茂公。他是唐朝开国到高宗时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,和李靖并称,是李世民极其倚重的左膀右臂。

李勣很早就跟着李密、后来投奔李唐,战功赫赫。在李世民麾下,他是独当一面的统帅。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,他负责围困洛阳王世充,牵制住窦建德援军的一部分,为李世民集中主力决战窦建德创造了条件。

图片

唐太宗贞观年间,他长期镇守并州(今山西北部),防御突厥,令边境十几年太平无事,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力的体现。

最能展现他帅才的是灭高句丽之战。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未能竟全功,到了唐高宗时期,李勣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(方面军总司令),全权负责征讨。他先是攻下新城(关键据点),然后围攻重镇平壤,同时派兵扫清外围。他特别擅长围城打援和构筑工事,最终在内外配合下,迫使平壤投降,存在了七百多年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宣告灭亡!

图片

苏定方

苏定方这个名字,在民间演义里常常被黑化成反派,这真是天大的冤枉!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,是唐高宗时期最耀眼的将星之一,是继李靖之后又一位灭国级别的超级统帅,而且他的战绩范围之广,令人咋舌。

苏定方早年就跟着李靖打仗,在灭东突厥的阴山之战中,就是他作为前锋,率两百精骑直冲颉利可汗的牙帐,立下头功,深得李靖真传。到了唐高宗时代,他迎来了自己挂帅的巅峰。

图片

首先是灭西突厥。西突厥当时势力很大,控制着西域大片土地。苏定方作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,带着回纥等部族联军,在曳咥河(今新疆额尔齐斯河)以一万精兵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十万大军(号称)!

此战之后,他乘胜追击,生擒贺鲁,彻底灭亡了西突厥汗国。紧接着,他又马不停蹄,扫平葱岭(帕米尔高原),击败了反叛的思结部。没过几年,他又转战东北,作为平壤道大总管,指挥水陆大军攻灭百济!

百济是朝鲜半岛三国之一,实力不弱。苏定方指挥唐军从山东渡海,在熊津江口大败百济军,然后水陆并进,直捣百济都城泗沘(今韩国扶余),俘虏国王,仅用了几个月就灭掉一国。苏定方指挥的战役,常常是万里远征,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,但他总能以少胜多。

图片

李光弼

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场上,光芒能与郭子仪比肩的,唯有李光弼。他是契丹人,但完全融入了唐朝军事体系,成为中唐最杰出的统帅之一。如果说郭子仪是定海神针,那李光弼就是最锋利的战刀,尤其擅长治军、守城和打硬仗、恶仗。
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,成为抵抗叛军北上的关键人物。他的成名之战是太原保卫战。当时叛军史思明、蔡希德率十万大军(号称)猛攻太原,而李光弼手里只有不到一万的地方团练兵(正规军都被调走了)。

图片

兵力悬殊到令人绝望。但李光弼硬是守住了!他靠的是什么?是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防御智慧。他把城里的老百姓都发动起来,男的修工事、搬物资,女的做饭、照顾伤员。他发明了“地道战”,在城墙内挖壕沟,叛军挖地道进来就掉沟里;他还用抛石机精准打击叛军攻城器械。

更绝的是,他主动出击,用精锐小分队不断袭扰叛军,让他们日夜不得安宁。守了几个月,叛军死伤惨重,士气崩溃,最终解围而去。

图片

侯君集

侯君集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。他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心腹干将,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军事能力非常突出,最终却因谋反被杀。他的帅才毋庸置疑,但结局令人唏嘘。

侯君集早年就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,勇猛善战。李世民登基后,他成为重要的方面军统帅。最能体现他统帅能力的是灭亡高昌国之战。

图片

高昌(位于今新疆吐鲁番)地处丝绸之路要冲,国王麹文泰依附西突厥,阻断商路,还扣押唐朝使臣。唐太宗决定铲除这个钉子。侯君集被任命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,全权负责远征。这次远征难度极大,要穿越几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。侯君集展现了出色的后勤组织和行军能力,克服了酷热、缺水等重重困难,率领大军奇迹般地出现在高昌城下。

麹文泰本以为唐军不可能穿越沙漠,突然看到大军压境,竟然活活吓死了!其子麹智盛继位,据城固守。侯君集指挥唐军使用各种攻城器械(如撞车、抛石机),并堆土成山俯攻城内,最终迫使麹智盛开城投降。此战,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,意义重大。侯君集指挥的唐军规模在数万人,远征距离极远,环境恶劣,能成功灭国,充分证明了他的统帅才干。

图片

薛仁贵

“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。”这句诗说的就是薛仁贵,他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(高宗朝)最具传奇色彩的猛将,个人武勇和统帅能力都非常出色,在民间更是被演绎成无敌的战神。

薛仁贵出身贫寒,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投军,凭借一身惊人的勇力崭露头角。他穿着醒目的白袍,手持方天画戟(一说长枪),在战场上冲锋陷阵,所向披靡,被唐太宗一眼看中,提拔为将领。最能体现他个人勇武和战场威慑力的,就是“三箭定天山”的传说。

图片

当时铁勒人拥兵十余万,派数十名骁勇骑士挑战。薛仁贵连发三箭,射死三人,其余人吓得下马投降。唐军趁势掩杀,大获全胜。

王忠嗣

王忠嗣,这个名字可能不如前几位响亮,但他却是唐玄宗开元盛世后期最重要的边防统帅,被誉为盛唐的“万里长城”。他是烈士遗孤(父亲战死吐蕃),被唐玄宗收为养子,在宫中长大,深得皇帝信任。他的帅才体现在战略眼光、治军严谨和防御体系的构建上。

王忠嗣成年后主要在帝国最重要的西北和北方边境担任节度使(如河西、陇右、朔方、河东),一人曾身兼四镇节度使,掌握帝国最精锐的边防军,权力极大,这在唐朝是极其罕见的,也反映了玄宗对他能力的绝对信任和依赖。

图片

他打仗风格稳健,不求奇功,但求无过,尤其擅长经营边防。在河西、陇右(对付吐蕃),他修缮城堡,训练精兵,屯田积谷,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,让吐蕃不敢轻易进犯。在朔方、河东(对付突厥),他同样采取积极防御策略,既保持强大威慑,又避免大规模消耗国力的战争。他深知国力虽盛,但连年征战必耗元气。

最著名的一战是青海湖会战。吐蕃挑衅,王忠嗣精密策划,派精骑长途奔袭,在青海湖西大破吐蕃主力,沉重打击了其气焰。

图片

韦皋

韦皋的名字,可能不如那些开疆拓土的猛将显赫,但他是中唐时期西南方向最重要的定海神针。他在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位置上,一干就是二十一年(785-805年),几乎凭借一己之力,稳定了帝国西南半壁江山,并持续打击主要外敌吐蕃,堪称一代“守成之帅”的典范。

韦皋上任时,蜀地(四川)刚经历严重叛乱(崔宁之乱等),民生凋敝,吐蕃趁机不断侵扰,形势非常严峻。他治理蜀地,发展经济,减轻赋税,安抚少数民族(如南诏),使得蜀中大治,成为帝国稳固的后方基地和财赋来源。有了稳定的后方,他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吐蕃。

图片

他的军事策略非常灵活务实,可以用“结盟南诏,打击吐蕃”来概括。他深知南诏的地理位置和对吐蕃的重要性,极力拉拢南诏,使其脱离吐蕃控制,重新归附唐朝。这招釜底抽薪,极大地孤立和削弱了吐蕃在西南的力量。

在军事行动上,他并非一味防守,而是主动出击,不断在边境发起规模不大但持续不断的进攻,拔除吐蕃据点,收复失地(如嶲州)。他指挥的军队主要是蜀中地方军和团结兵(民兵),规模每次战役可能不大(几万人级别),但在他二十年的经营下,战斗力很强。

图片

他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将吐蕃的势力压制在高原边缘,使其无法再大规模威胁富庶的四川盆地,并极大消耗了吐蕃国力。史载他“数出师,凡破吐蕃四十八万余众”,虽有夸张,但足见其战果之丰。

高崇文

高崇文能入选这个榜单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一场关键的内乱中,以雷霆万钧之势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,展现了极其强悍的统帅力。他出身行伍,性格朴质,不识字,但勇猛善战,治军严格。

唐宪宗元和元年(806年),蜀地爆发了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。刘辟仗着蜀道艰难,易守难攻,公然对抗朝廷。朝廷急需一位能迅速平定叛乱、稳定西南的统帅。当时名将不少,但宪宗力排众议,选中了时任长武城使的高崇文。事实证明,这个选择极其正确。高崇文被任命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,率军入川平叛。

图片

他的进军速度之快,令人震惊。当时从关中入蜀,走“难于上青天”的蜀道,极其艰险。高崇文治军极严,命令部队轻装疾进,他自己也身先士卒。大军克服险阻,如神兵天降般迅速穿越秦岭、大巴山等天险,直扑叛军。

刘辟根本没想到朝廷军来得这么快!高崇文指挥风格极其强硬,一路连战连捷,在鹿头山(今四川德阳北)等地大破叛军主力。他采用猛攻战术,不给叛军喘息之机,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成都,生擒刘辟。从出兵到平叛,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